臨沂人薛其坤榮獲2024年度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高獎巴克利獎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獎(2024 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這是該獎自1953年首次授獎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籍物理學家。
巴克利獎被公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旨在表彰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薛其坤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憑借“對具有拓撲能帶結構的材料的集體電子性質的開創性理論和實驗研究(groundbreak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collectiv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that reflect topological aspects of their band structure)”獲獎。
憑借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現量子反?;魻栃膭撔峦黄?,薛其坤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來首位中國籍的獲獎者。
巴克利獎的授予,是國際物理學界對薛其坤和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多年來在拓撲絕緣體及量子反?;魻栃嚓P領域持續深耕、銳意創新并取得不凡成果的進一步高度認可。
薛其坤院士,1962年12月生于蒙陰。1980年畢業于蒙陰一中,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物理和高溫超導電性。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求是杰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菲里茲·倫敦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等獎勵,入選“國家特支計劃”杰出人才。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目前為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Nano Let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和 AIP Advance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副主編和Surface Review & Letters主編。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本科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任教;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研究生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和工作;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9月至2005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5年5月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歷任物理系副主任、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
2011年至2016年任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
2013年5月至2020年11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7年12月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2013年,薛校長和他的團隊成功發現了量子反?;魻栃?。
這項研究可以直接降低電子器件的能量消耗使電子產品的運行更加流暢,因為這項科研成果,薛校長成功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并且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
對普通人而言,“量子反?;魻栃?rdquo;并不僅是一個讓人云里霧里的科學名詞,它還意味著某種科幻小說般的未來生活:若這項發現能投入應用,超級計算機將有可能成為iPad大小的掌上筆記本,智能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待機時間,還將擁有當代人無法想象的快速。
這一發現甚至令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激動了:“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里頭,第一次做出并發表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出生、長大于沂蒙山區的薛教授取得了諸多成就,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
他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也曾三戰考研。他曾帶領團隊率先發現量子反?;魻栃?,也曾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
出生、長大于沂蒙山區的教授,他就是我們臨沂人的驕傲——薛其坤。
薛其坤在清華大學
薛其坤有個眾人皆知的綽號:“7·11教授”,這源于20多年前他留學日本的一段經歷。
薛其坤個子不高,但目光如炬。在清華大學,他有一個比“院士”還要響亮的名號——“7-11”。早上7點扎進實驗室,一直干到晚上11點。這樣的作息時間,薛其坤堅持了20年。
“7-11”源自日本留學時的“魔鬼訓練”。1992年6月,薛其坤來到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他的導師櫻井利夫要求,工作日必須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
起初,語言的不通、嚴苛的作息,讓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正在上幼兒園的兒子接到爸爸的電話,常常會給他背剛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稚嫩的童音,讓薛其坤振作起來,他要對得起家人,對得起祖國。他咬牙堅持,實在疲倦了,還曾經躲進廁所里瞇一會兒。他不僅把“7-11”復制到周末,還把這個習慣帶回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3戰考研,7年讀博。“7-11”院士并不是個天才,“7-11”院士不能說是個天才。1984年,他考研報考哈爾濱工業大學,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兩年后,報考中科院物理所,這次物理只考了39分。雖然深受打擊,但他依然堅持,第三次考研,終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
考研屢敗屢戰,讀研也頗為曲折,他花了7年時間才完成碩士和博士學業。這樣的堅持似乎感動了命運,赴日留學后,科研慢慢有了起色。
對于物理學,他充滿激情和夢想,深更半夜想到個新點子,他也會立即給同事發郵件“量子反?;魻栃?rdquo;的發現來之不易,薛其坤用自己的激情和堅持感染著他的團隊,4年間先后實驗嘗試了1000多個樣品,終有收獲。
薛其坤并不呆板,他喜歡看小說,踢足球。雖然是“海歸”,但英語總帶著“山東味兒”。“我就是敢張嘴說。”“7-11”院士樂在其中。
作為一位地地道道的臨沂人,薛其坤也時刻不忘為家鄉獻上自己的力量。2018年9月10日-11日薛其坤應臨沂市的邀請作為嘉賓參與鳳凰衛視紀錄片《誰不說俺家鄉好·臨沂篇》拍攝,并通過自己的見聞與感受,把紀錄片中臨沂之韻、美 、根、魂、新等,五大篇章串聯在一起,為宣傳“大美新”臨沂、弘揚沂蒙精神奉獻一位臨沂人的力量。
薛其坤參觀華東烈士陵園、沂蒙革命紀念館
薛其坤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注,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他是臨沂人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為這位臨沂科學家點贊!愿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鼓舞,追求極致,快樂又有責任地追夢。
人物簡介
薛其坤,男,漢族,1962年12月生,山東蒙陰人,1984年9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材料物理學家,理學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安徽省院士專家聯誼會顧問、北京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薛其坤于1984年畢業后進入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任教;199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之后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工作;199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國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年到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2013年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常委、副校長,同年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反?;魻栃?;2014年獲得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7年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7年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2];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2020年獲得菲列茲·倫敦獎、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復旦—中植科學獎。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
人物經歷
1962年12月,薛其坤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高都鎮西峪村。
1977年9月,就讀于山東省蒙陰縣第一中學。
1980年9月,進入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
1984年7月,本科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9月進入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工作。
1987年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進行研究生學習。
1990年7月,碩士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1992年6月,作為中日聯合培養學生,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學習(-1994年6月)。
1994年8月,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9月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工作,擔任日本文部省教官、助手(-2001年3月)。
1996年6月,作為訪問助理教授,前往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物理系學習(-1997年5月)。
1997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8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9年3月,擔任凝聚態物理中心SF4研究組組長。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年2月,前往瑞士IBM蘇黎世實驗室做訪問科學家(-2000年3月)。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1年12月,前往香港大學物理系做訪問教授(-2002年1月)。
2004年6月,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5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4月,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副主任(-2010年6月)。
2008年,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
2010年7月,出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
2011年,出任臨沂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所所長。
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2013年3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5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常委。7月,任中共清華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
2016年9月,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獎金100萬美金。
2017年1月,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之一。12月24日,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
2020年2月,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共同獲得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
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2020年12月,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擔任職務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地址:http://www.52eke.com/ymr/dangdairenwu/2023-10-25/8138.html